全相醫學:超越症狀,回歸根本的健康之道

楊紹民醫師 • 2025 Apr 2

全相醫學:從根本看待健康

現代醫學的進步帶來了許多令人振奮的成果,尤其是在急性病症與重大疾病的診治上,化學藥物確實展現出迅速而強效的治療效果。然而,隨著科技發展,我們越來越發現,健康並不僅僅是消除症狀,或單純透過藥物來壓抑身體的病變。真正的健康,是在身體、情緒、心智與精神四大層面的整合平衡中達到的。透過持續更新的科學研究、實踐、深度整合,掌握這四大領域的內涵將之運用在臨床醫療,這種既以人為根本、又兼顧人與社會、人與自然、甚至人生意義與價值的醫療,便是所謂的全相醫學。

全相醫學的核心觀念

全相醫學的核心理念,來自於世界衛生組織 (WHO) 1984年提出的「健康」定義: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症狀,而是個人在身體、心理、社會和精神四大範疇的全然的健全安適狀態。這樣的醫療思維,才能帶來真正的幸福與生活品質提升。

在傳統醫學模式下,治療往往聚焦於症狀的控制,例如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島素來控制血糖血中濃度,或者憂鬱症患者依賴抗抑憂鬱藥物來抑制情緒低落。然而,這些方法通常忽略了疾病背後更深層的病因,如情緒壓力、生活方式或精神心靈的失衡,這些都可能是引發疾病的根本原因。

非藥物療法的關鍵性

在全相醫學的觀點中,非藥物療法強調透過以各種自然療法、心理治療與精神力訓練等多重方式,來解決身體與心靈的不適。這些療法的核心邏輯在於促進身體自我修復的能力,而非單純依賴外在的干預。例如,透過正念冥想與呼吸練習,能顯著改善焦慮與憂鬱等情緒問題,並降低慢性病風險。而身體的自癒能力,往往在我們找到內在的平靜與和諧時,自然啟動。

這與現代醫學中的一些最新研究結果非常吻合。例如,許多研究已經證實,情緒失調會引發體內慢性炎症,進而影響免疫系統的正常運作。而正念訓練、冥想與其他心理療法,可以有效減少體內的發炎因子,增強免疫系統的功能,甚至有腫瘤縮小的案例。

全人健康的四大支柱:身體、情緒、心智與精神

  1. 身體的健康
    滋養與排毒是身體健康的基石。透過良好的飲食習慣、適當的運動與充足的休息,能夠幫助身體維持健康的狀態。同時,身體也需要定期排毒,避免環境污染物與不良習慣所帶來的有害影響。
  2. 情緒的健康
    我們的情緒反應往往深刻影響身體的健康。長期的負面情緒,像是焦慮或憂鬱,會增加心臟病、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風險。而透過情緒療法與表達性藝術治療,可以有效釋放積壓已久的情緒,促進心靈的舒緩。
  3. 心智的健康
    心智層面的訓練包括認知行為療法、冥想與心靈導向的活動,這些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增強對生活的覺察與掌控能力,從而面對壓力與挑戰時能夠更好地應對。
  4. 心靈的健康
    這是許多人容易忽視的一個領域,但它對全人健康至關重要。心靈的成長可以帶來內在的和平與安定,讓我們更清楚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意義與使命。這絕非屬於宗教層面的概念,而是超越了傳統信仰,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。

面對疾病的正確態度:找尋根本原因

全相醫學的核心精神是:疾病並非身體單一部分的問題,而是整體身心靈失衡的反映。對於慢性病、身心症或其他重大疾病,正確的態度應該是尋找深層次的病因,而非僅僅藉助藥物控制症狀。例如,許多癌症患者在經歷化學治療後仍然復發,這是因為治療過程中忽略了壓力、情緒、甚至生活方式的深層影響。

正如我們診所提倡的全相醫學健康路徑,只有當我們真正理解自己在身體、情緒、心智、靈性四大領域的健康狀況時,才能找出真正的病因,從而徹底解決問題。

鼓勵健康自主性: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主宰者

我們診所強調,健康的關鍵在於個人的主動性。透過不斷的學習與覺察,個人可以逐步提升自己的健康素質,而不僅僅依賴外部的醫療資源。這種健康自主性,使得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己健康的主宰者,而非被動的依賴者。

通過提供專業的健康檢測工具和個性化的治療方案,我們幫助每一位患者更深刻地了解自己的身心狀態,從而制定出適合他們的康復計劃。這樣的做法,不僅提高了治療效果,更能讓患者在健康之路上變得更加積極與自信。

作者: 楊紹民心靈自然診所 2025 Aug 8
你是否常感到身心疲憊卻說不上原因?明明睡滿八小時,卻醒來依舊無精打采?又或者,孩子總是無法專注學習,卻找不到明確診斷? 現代醫學與自然療法正在攜手透過3D腦波檢測,揭開情緒、專注、睡眠與潛意識運作的真相。這篇文章將帶你從腦波的基礎知識開始,一步步深入解析腦波分類、不同檢測方式的差異,並說明什麼情況下適合做3D腦波圖,幫助你找回身心節奏與自我平衡。
作者: 楊紹民心靈自然診所 2025 Aug 7
在許多華人家庭中,父親的角色往往是一個「靜默卻厚重」的存在。他可能話不多,卻總是背負著整個家的經濟壓力與責任;他可能不輕易說出愛,卻總在無聲中表達支持。然而,也正因為這份沉默,讓許多人在成長後回望父親的時候,感受到一種「既熟悉又陌生」的矛盾情感。 這篇文章,我們將從心理學、文化、家庭動力學的角度,來探討華人社會中的父親形象對個人心理與行為的深遠影響——特別是那些「好像沒什麼問題,但內心總缺一塊」的孩子,他們的膽怯、自我懷疑、對世界的不信任,是否可能與「父愛缺席」有關?又該如何重新修復,為自己建立穩定的內在力量?
作者: 楊紹民醫師 2025 Aug 6
即使是台灣的癌症醫療有非常大幅度的進步,但是「罹患癌症」終究是一件令人心驚膽顫、不知是否還有明天的事情;特別是在醫療統計上有遠端轉移的三、四期癌症,因為要使用更強力的抗癌藥物、要處理的病灶區更多更廣,也容易帶來患者身心不適,甚至也會降低患者的免疫力與身心的自癒能力。楊紹民院長過去在高雄長庚醫院工作期間,也曾負責提供住院癌症病患,以「腫瘤心理學」提供心理治療、以及癌末患者的臨終關懷治療;在學習與運運營養學、自然醫學、身心靈療癒幫助民眾抗癌的歷程中,更累積非常多寶貴的經驗,所以在「楊紹民心靈自然診所」也提供「癌症輔助治療」、「癌症病患心理治療與身心靈療癒」、「癌疲憊診斷與治療」這些醫療服務。而近年來國際上有多位自身罹癌的西醫醫師,成功用營養與心靈的力量成功消除癌細胞,可以當作罹癌病友們參考,提高自己成功抗癌的信心與信念。而相關的學理與方法,也已經有嚴謹的科學研究證實,楊紹民院長也希望以「全相醫學」的觀念,幫助每個人都找回自己的抗癌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