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神官能症不是你的錯:全相醫學帶來非藥物療癒的新方向

楊紹民醫師 • 2025 May 14

在現代生活的快速節奏中,焦慮、憂鬱、失眠、自律神經失調與慢性疼痛等問題正悄悄侵蝕著人們的生活品質。許多患者長期被精神官能症困擾,身心俱疲卻難以言說。這些症狀看似只是「想太多」、或「情緒不好」,但實際上,它們構成了一種複雜的身心失衡狀態,甚至嚴重影響日常功能。

多數人習慣以藥物來緩解症狀,卻發現效果短暫、難以根治。而全相醫學——一種強調身心靈整體整合的療癒觀點,正為這群人帶來新的希望。

看不見的痛苦:精神官能症的真實樣貌

精神官能症並不是單純的「心理疾病」,它是一種由情緒、壓力、生理失衡與社會互動交織而成的身心狀態。常見的症狀包括:

  • 持續性的焦慮與恐懼感
  • 難以入眠或淺眠多夢
  • 身體出現莫名不適,卻無法檢查出明確病因
  • 對生活產生強烈的無力感與喪失感

這些症狀不只存在於大腦,也在消化道、免疫系統、自律神經系統中留下深深的痕跡。患者常被誤解為「想太多」,但內心卻正在承受長期的壓力與煎熬。

全相醫學:從根本理解身心困擾的整合視角

全相醫學(Total Medicine)不同於傳統單一病症導向的治療模式,它強調身體、情緒、心理與精神四個面向的交互整合。在這樣的系統性理解下,每個症狀背後都有其訊號與脈絡,療癒的核心不是抑制症狀,而是恢復自癒恆定力(homeostasis)

舉例來說:

  • 焦慮可能與腸道菌叢失衡有關
  • 失眠可能來自長期壓抑的情緒
  • 憂鬱可能與慢性發炎或營養吸收不良有關

透過腦波、自律神經、能量場等儀器的檢測,再搭配個別化的非藥物療程(如rTMS、靜脈雷射、身體調理與意識轉化),全相醫學讓患者不再只是「配合治療」,而是主動參與身心復原的過程。

精神官能症的六大根源:從症狀追溯全貌

1. 生物學因素:基因與腦部機能的交錯影響

  • 精神官能症有一定的遺傳傾向
  • 神經傳導物質(如血清素、多巴胺)失衡影響情緒調節
  • 某些腦區(如前額葉、杏仁核)功能異常,干擾壓力反應系統

2. 心理因素:早期經驗與人格特質的影響

  • 童年創傷、被忽略或情緒壓抑的成長環境
  • 高敏感、完美主義、缺乏自信的人格傾向
  • 壓力處理能力不足、認知扭曲導致無效因應

3. 社會與環境壓力:生活的風暴推動症狀加劇

  • 長期處於工作壓力、經濟困境或人際衝突中
  • 缺乏情感連結、被社會孤立
  • 離婚、失業、喪親等重大事件造成深層心理衝擊

4. 隱性人際創傷與表達障礙

  • 缺乏同儕互動經驗的人,常無法準確理解或表達情緒
  • 曾經遭遇霸凌者,可能因杏仁核過度反應,易陷入過度焦慮或退縮

5. 慢性病與藥物影響:身體狀況反映心理壓力

  • 心臟病、糖尿病、自體免疫疾病等與精神官能症關聯密切
  • 某些藥物(如降血壓、抗焦慮藥、類固醇等)也可能引發情緒副作用

6. 文化與家庭影響:我們如何被教育看待情緒

  • 在壓抑情緒的文化氛圍中長大者,容易內化焦慮
  • 過度控制或期望過高的家庭模式,可能在無形中壓垮心理韌性

精神官能症常見類型:你是否也有這些經驗?

  • 焦慮症:長期緊張、恐慌發作、社交焦慮
  • 憂鬱症:持續性低落、對事物失去興趣、容易疲倦
  • 強迫症:重複檢查、清潔,難以控制的負面念頭
  •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(PTSD):過去創傷畫面不斷重現
  • 軀體化症狀:身體不適卻查無異常,伴隨焦慮與壓力

這些都不只是「心理想太多」,而是真實存在於大腦、神經與身體系統的綜合反應。

找到真正的出口:重新理解自己,才有機會療癒

若你或你的親友長期受困於反覆的焦慮、憂鬱與身體不適中,請相信:這不代表你脆弱,而是你的系統正需要一種更溫柔、整合性的支持方式。全相醫學不是單一解方,而是一套讓身體說話、讓情緒被理解、讓內在重新歸位的療癒旅程。在這裡,我們不急著改變你,而是陪你一起聽見自己,調整節奏,活回內在的安定。



如果你也正經歷難以言說的痛,或想更深入理解精神官能症的身心整合觀點,歡迎預約一次深入的初診對談,找回屬於你的平衡節奏。

認識女性修復力下降的原因,從日常生活與診所的抗氧化點滴、靜脈雷射中,找回內在平衡與流動。
作者: 楊紹民心靈自然診所 2025 May 10
總是疲憊、情緒不穩、睡不好?妳可能正面臨氧化壓力累積。認識女性修復力下降的原因,從日常生活與診所的抗氧化點滴、靜脈雷射中,找回內在平衡與流動。
作者: 楊紹民醫師 2025 May 2
楊紹民醫師親自解答:靈性健康的真相與你我生命的轉機 在醫療講座中談「靈性」,是不是會讓你皺眉,覺得這不科學? 但你知道嗎?從世界衛生組織到台灣政府,靈性健康早已成為高齡社會中,備受重視的照護領域之一。 本篇整理自楊紹民醫師超過30年臨床與教學經驗的公開演講,帶你重新認識什麼是「靈性健康」,為什麼它既不是迷信,也不只是感覺,更是可被科學驗證、能改變人生的一股自然力量。
國中會考在即,如何當個不掃興、不緊迫盯人的家長,孩子的身心健康,需要家長一同支持。
作者: sally8902 2025 Apr 26
會考對孩子和家長來說,都是一場巨大的挑戰。焦慮和壓力常常讓家庭氛圍變得緊張,但這份焦慮其實反映的是孩子對未來的在乎,是成長的一部分。父母應該學會與焦慮共處,並成為孩子情緒的支持容器,而不是單純的成績監督。考前,與孩子建立安全的交流空間,避免過度討論成績,並引導孩子練習放鬆技巧,如潮汐呼吸法。考試後,父母應該給予孩子充分的肯定與支持,讓他們知道無論結果如何,家庭永遠是他們的後盾。這場考試不僅是學業上的挑戰,更是孩子走向成熟的「成年禮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