案例分享|從拒學到找回自信,當青少年陷入情緒低潮時,該如何陪伴?

楊紹民醫師 • 2025 Jul 16

騎牛迤邐欲還家,羌笛聲聲送晚霞。
一拍一歌無限意,知音何必鼓唇牙。
~廓庵和尚・《十牛圖頌》・〈騎牛歸家〉~

在《十牛圖》中,「牧牛」象徵著對內在心性的馴服與探索,而這正是 E 先生的歷程。他從一開始的迷惘與憤怒(尋牛、見跡),到陷入自我懷疑與痛苦(得牛、牧牛),再到最後開始接納自己、與世界和解(騎牛歸家)。

而看著眼前這位年輕男孩,從曾經的失落與憤怒,到如今能夠靦腆地笑著,我心中湧起無限的感動,正如這樣的歷程一樣。青少年情緒障礙的調適並不容易,這是一場家庭與個人的成長歷程。

當拒學成為警訊,青春風暴席捲而來

當諮商室的門關上,他終於壓抑不住內心的情緒,失控地嚎啕大哭。

他說,從前不用太努力,成績也能名列前茅,但現在無論怎麼讀書,成績卻每況愈下。而家人對他的期待與過去的光環,成為了最讓他窒息的壓力。

從「你只是想太多」到「我真的無能為力」——青少年情緒障礙的核心問題

青少年情緒障礙並不只是單純的情緒問題,而是大腦功能的異常調節。

  • 前扣帶迴「沒電」 → 影響專注力與動機,讓他無法專心學習。
  • 額葉皮質「當機」 → 影響情緒抑制,讓他對壓力反應過度激烈,甚至出現成癮行為。
  • 慢性低度發炎 → 影響神經傳導,讓情緒反應更不穩定,身體也更容易疲憊。

這不只是「想開一點」、「不要想太多」就能解決的問題,卻往往是青少年最常聽見的話。

「難道你們以為,我想這樣嗎?」

他無法適應新環境、讀不進書、無法融入社交圈,卻被期待要「成長」與「包容」,這讓他的內心充滿憤怒與無助。

當青少年陷入情緒低谷,如何陪伴?

在諮商過程中,他的情緒時常如風暴般爆發,憤怒、不滿、委屈交織。他會激烈地批評家人、老師、同學,甚至出現激烈的對抗行為。

在這個階段,我們透過:

  • 密集的心理諮商 – 幫助他釋放累積的情緒,找到問題核心。
  • 高劑量抗氧化點滴 減少慢性發炎,幫助神經修復,提高情緒穩定度
  • 調節自律神經功能 – 幫助他的大腦從「生存模式」回到「成長模式」。

這不只是情緒問題,更是身體機能失衡的反應!

父母也需要學習如何陪伴,而不是施壓。在這段過程中,父母的情緒同樣充滿了無力感,甚至考慮是否該讓他住進精神病房。但當我們讓他們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,雙方才開始建立真正的溝通橋樑。

走出低潮,青春期的學習與成長

當他情緒稍微穩定後,他開始將注意力轉移到生活中的各種事物上,例如練琴、學網球、補習、交友。然而,他依然會面對失敗,例如感情挫折、學業壓力、社交不順

「我真的已經很努力了,為什麼還是沒有辦法?」

他的學習能力仍未完全恢復,但比起過去的憤怒與自我防衛,他開始願意「討論」與「嘗試」。

  • 他學會在挫折後繼續嘗試,而不是一味批評環境。
  • 他開始願意與家人對話,而不是單方面抱怨。
  • 他發現,成長不是立即見效的,而是一步步累積而來的。

在心理學大師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中,「歸屬感與被接納」是人格發展的重要階段。這些年,他透過不同的人際關係,學習如何與自己和解、如何理解別人、如何適應這個世界。

從抗拒到成長,真正的自我覺醒

當他走進診間時,不再是當初那個滿腔憤怒、拒絕溝通的孩子。雖然仍然會犯錯,但他開始展現成熟的自我覺察力,願意接受討論,甚至開始理解父母的角度。

 真正的成長,不是「被教會」,而是「自己悟到」。

諮商過程中,他展現了令人驚喜的變化——

  • 當別人指正他的錯誤,他不再憤怒,而是開始反思。
  • 他不再只是單方面發洩情緒,而是願意深度對話。
  • 他學會在人際關係中,調整自己的表達方式,讓關係更順暢。

雖然距離真正的穩定還需要時間,但他已經走在更健康的道路上。父母也回饋,兒子與家人的互動比過去成熟許多,願意修復關係,不再將自己封閉在憤怒與自卑的世界裡。

「青春期的孩子,不是『管』出來的,而是透過理解與支持,讓他們找到自己的力量。」

對青少年而言,他們的「牛」可能是自我價值的認同與世界的和解、或是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。每一位陷入情緒困境的青少年,都在與自己的「牛」對抗,而我們能做的,不是強迫他馴服,而是陪伴他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,與內在世界和平共處

你身邊有青少年陷入情緒困擾嗎?

  • 拒學、成績下降,卻無法找到原因?
  • 情緒容易爆發,與家人溝通困難?
  • 對未來感到迷茫,缺乏自信?
  • 有憂鬱傾向,卻不知如何改善?

這些問題,並非只是「想太多」,而是需要身心整合的支持。診所提供個人化的調理方案,從心理諮商、身體修復到家庭溝通,幫助青少年找回內在穩定與自信。

如果你也在尋找支持,歡迎與我們聯繫,一起找出最適合的解決之道!

作者: 楊紹民心靈自然診所 2025 Aug 7
在許多華人家庭中,父親的角色往往是一個「靜默卻厚重」的存在。他可能話不多,卻總是背負著整個家的經濟壓力與責任;他可能不輕易說出愛,卻總在無聲中表達支持。然而,也正因為這份沉默,讓許多人在成長後回望父親的時候,感受到一種「既熟悉又陌生」的矛盾情感。 這篇文章,我們將從心理學、文化、家庭動力學的角度,來探討華人社會中的父親形象對個人心理與行為的深遠影響——特別是那些「好像沒什麼問題,但內心總缺一塊」的孩子,他們的膽怯、自我懷疑、對世界的不信任,是否可能與「父愛缺席」有關?又該如何重新修復,為自己建立穩定的內在力量?
作者: 楊紹民醫師 2025 Aug 6
即使是台灣的癌症醫療有非常大幅度的進步,但是「罹患癌症」終究是一件令人心驚膽顫、不知是否還有明天的事情;特別是在醫療統計上有遠端轉移的三、四期癌症,因為要使用更強力的抗癌藥物、要處理的病灶區更多更廣,也容易帶來患者身心不適,甚至也會降低患者的免疫力與身心的自癒能力。楊紹民院長過去在高雄長庚醫院工作期間,也曾負責提供住院癌症病患,以「腫瘤心理學」提供心理治療、以及癌末患者的臨終關懷治療;在學習與運運營養學、自然醫學、身心靈療癒幫助民眾抗癌的歷程中,更累積非常多寶貴的經驗,所以在「楊紹民心靈自然診所」也提供「癌症輔助治療」、「癌症病患心理治療與身心靈療癒」、「癌疲憊診斷與治療」這些醫療服務。而近年來國際上有多位自身罹癌的西醫醫師,成功用營養與心靈的力量成功消除癌細胞,可以當作罹癌病友們參考,提高自己成功抗癌的信心與信念。而相關的學理與方法,也已經有嚴謹的科學研究證實,楊紹民院長也希望以「全相醫學」的觀念,幫助每個人都找回自己的抗癌力!
作者: 楊紹民心靈自然診所 2025 Jul 24
長時間觀看短影音對青少年會產生多方面的影響,這些影響不僅限於專注力,還可能波及他們的心理健康、學習表現、社交發展,甚至對價值觀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。其中尤其對於專注力的影響明顯,因為短影音的特性是節奏快、內容多變,且通常在幾十秒內就能提供一個完整的刺激循環(高潮、解決、結束)。這會讓青少年習慣於快速接收資訊,大腦難以維持長時間的深度專注,進而導致在需要長期集中注意力的任務(如閱讀、寫作業、聽講)上表現不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