透過「原子習慣」治療身心症,神經可塑性的力量!

楊紹民醫師 • 2025 Mar 20

神經可塑性 Neuroplasticity 如蓋橋樑,創造無限可能性

  • 中風的病人,為何透過復健可以恢復身體功能?
  • 牙牙學語的小孩,為何透過模仿可以學會說話?
  • 大腦有很多日新月異的研究,讓我們身心靈自由,您知道嗎?

風靡全球在企業、運動、教育、瘦身各大尖端領域都被積極推薦的⟪原子習慣⟫ 這本書,鼓勵我們透過有系統且反覆執行的微細改變,創造出自己想要的人生!這套方法,讓英國自行車選手在2007到 2017這十年之間,拿下178座世界冠軍、66面奧運加殘奧金牌,以及5次環法自行車賽的勝利,讓原本極普通的運動員變成世界冠軍!書中提出重複次數多到「產生自動化的行為」是非常重要的關鍵!

而上述這些驚人變化的核心機制,就來自於大腦的 「神經可塑性(Neuroplasticity)」

什麼是神經可塑性?

維基百科對神經可塑性是這樣介紹的:
「神經可塑性(Neuroplasticity,或稱神經功能重塑)指的是大腦內的神經網絡,透過生長與重組(Reorganization),來改變結構與功能的能力。當大腦重新建立新的連結後,運作方式將與過去不同。」

這項理論由 Richard J. Davidson 於 1992 年提出,他的研究顯示 重複性的經驗可以改變大腦的結構。過去科學界認為,嬰兒的關鍵發展期一過,大腦的結構就固定不變,但近代研究證實,大腦能夠透過強化或削弱神經元之間的連結,持續改變其結構與功能。

這項發現顛覆了傳統對大腦固定性的認知,並帶來許多新的應用,例如:

中風或腦外傷後的復健:透過重複性的動作訓練,促使大腦重新建立新的神經迴路,彌補受損區域的功能。

學習與記憶能力提升:透過不斷練習與刺激,大腦可以建立更穩固的記憶連結,提高學習效率。

心理健康的改善:研究發現,透過心理治療、冥想、認知行為改變,甚至是音樂與藝術訓練,都能影響大腦神經連結,改善情緒與壓力調節能力。

大腦連結不良,會如何影響身心?

腦科學研究發現,當大腦不同功能區之間的連結不佳時,可能會影響以下功能:

  • 理解與學習能力下降(如閱讀困難、專注力不足)
  • 表達與溝通能力受限(如口語表達困難、語言發展遲緩)
  • 人際互動品質下降(如社交焦慮、無法理解他人情緒)
  • 情緒穩定度降低(如易怒、焦慮、憂鬱)
  • 壓力處理能力受影響(如無法有效應對挑戰,容易陷入壓力狀態)

這種情況就像 兩個城市之間的橋樑斷裂,人員交流、物資運輸、支援系統都會受到影響。臨床上,透過 3D 腦波心鏡檢測 和 深度諮商中的肢體語言觀察,我們發現許多人的心理困擾、學習障礙、語言表達問題與人際溝通障礙,都能透過 神經可塑性訓練 來改善。

《重塑大腦》 一書也提到,透過適當的方法,例如特定的動作訓練、冥想、音樂治療等,大腦可以形成新的神經連結,進而提升功能。

如何運用神經可塑性,改變人生?

《原子習慣》 作者提出了一套科學化的習慣建立方法,讓我們能夠 最小的努力換取最大的成長,其核心概念是 「提示、渴望、回應、獎賞」 四步驟回饋迴路,以及以下四大原則:

  • 顯而易見的提示:讓環境幫助你建立習慣,例如把瑜伽墊放在明顯的地方,提醒自己每天運動。
  • 讓習慣有吸引力:將新習慣與現有的喜好結合,例如一邊喝咖啡一邊閱讀,增加學習的樂趣。
  • 讓行動輕而易舉:從最簡單的開始,例如每天只做 5 分鐘的運動,累積動力。
  • 讓獎賞令人滿足:每次完成目標後,給自己一個小小的獎勵,例如一本好書或一杯喜歡的飲料,讓行為更有動力持續下去。

這些方法正是利用 神經可塑性,讓大腦在反覆的行為中形成新的習慣迴路,進而改變我們的行為模式與人生走向!

診所如何運用神經可塑性,設計個人化療癒方案?

在臨床應用上,我們的診所運用神經可塑性的原理,設計出多層次的療癒方案,幫助個案重新建立大腦與身體的連結,提升身心協調與功能恢復。我們的核心價值在於 「科學評估 + 個人化介入 + 漸進式調整」,透過多種自然療法與高科技輔助技術,激發大腦潛在的適應能力,支持個案恢復日常生活品質。

我們的療程設計包含以下核心方向:

1. 精準檢測與個人化分析

  • 3D腦波心鏡檢測:分析大腦左右腦的活性與功能運作狀態,配合醫師專業,找出潛在的神經迴路運作模式與問題,並評估個案的認知與情緒模式。
  • 身心問診與肢體語言觀察:透過深入對話與非語言訊號分析,了解個案的壓力源、情緒狀態及身體適應能力,提供更全面的個人化評估。

2. 多層次頻率療癒

  • rTMS(神經重塑療癒或稱重複經顱磁刺激):透過特定頻率的磁場,調節大腦神經活動,幫助功能區域的重新連結,常應用於提升專注力、情緒穩定與壓力調節。
  • ILIB靜脈雷射療法:透過低強度雷射光,促進細胞修復與循環,幫助大腦與身體的能量代謝,提高神經修復能力。
  • 音頻與人聲療癒:利用特定頻率的聲波共振,幫助大腦進入平衡狀態,促進放鬆、減少焦慮,提高睡眠品質與自我覺察能力。

3. 身心整合與意識重塑

  • 心理諮商與深度對話:透過專業的心理諮商,協助個案釐清內在限制信念、處理壓力與情緒困擾,並引導建立更穩定的內在資源。
  • 意識重塑與神經訓練:運用認知行為調整(CBT)、正念訓練、情緒釋放技術等方法,幫助個案透過新的思維與行為模式,強化大腦新的神經連結,提升心理彈性與情緒調節能力。
  • 身體覺察與動態冥想:結合呼吸練習、輕柔的身體運動、感官覺察訓練,讓大腦與身體建立更深層的連結,釋放長期壓力與身心緊繃,提高對自身情緒與行為的掌控力。

啟動大腦潛能,創造新的可能

神經可塑性告訴我們,即使大腦的舊有模式限制了過去的行為與情緒,透過正確的方法與持續練習,仍然能開啟新的可能性。 診所的療程不僅專注於生理層面的修復,也整合心理與意識層面的轉化,幫助個案重新建立健康的身心狀態,提升生活品質與內在穩定性。最終,我們希望每位個案都能透過這套療癒方式,找回與自己和諧共處的力量,真正達到身心靈的平衡與健康。

作者: 楊紹民心靈自然診所 2025 Aug 8
你是否常感到身心疲憊卻說不上原因?明明睡滿八小時,卻醒來依舊無精打采?又或者,孩子總是無法專注學習,卻找不到明確診斷? 現代醫學與自然療法正在攜手透過3D腦波檢測,揭開情緒、專注、睡眠與潛意識運作的真相。這篇文章將帶你從腦波的基礎知識開始,一步步深入解析腦波分類、不同檢測方式的差異,並說明什麼情況下適合做3D腦波圖,幫助你找回身心節奏與自我平衡。
作者: 楊紹民心靈自然診所 2025 Aug 7
在許多華人家庭中,父親的角色往往是一個「靜默卻厚重」的存在。他可能話不多,卻總是背負著整個家的經濟壓力與責任;他可能不輕易說出愛,卻總在無聲中表達支持。然而,也正因為這份沉默,讓許多人在成長後回望父親的時候,感受到一種「既熟悉又陌生」的矛盾情感。 這篇文章,我們將從心理學、文化、家庭動力學的角度,來探討華人社會中的父親形象對個人心理與行為的深遠影響——特別是那些「好像沒什麼問題,但內心總缺一塊」的孩子,他們的膽怯、自我懷疑、對世界的不信任,是否可能與「父愛缺席」有關?又該如何重新修復,為自己建立穩定的內在力量?
作者: 楊紹民醫師 2025 Aug 6
即使是台灣的癌症醫療有非常大幅度的進步,但是「罹患癌症」終究是一件令人心驚膽顫、不知是否還有明天的事情;特別是在醫療統計上有遠端轉移的三、四期癌症,因為要使用更強力的抗癌藥物、要處理的病灶區更多更廣,也容易帶來患者身心不適,甚至也會降低患者的免疫力與身心的自癒能力。楊紹民院長過去在高雄長庚醫院工作期間,也曾負責提供住院癌症病患,以「腫瘤心理學」提供心理治療、以及癌末患者的臨終關懷治療;在學習與運運營養學、自然醫學、身心靈療癒幫助民眾抗癌的歷程中,更累積非常多寶貴的經驗,所以在「楊紹民心靈自然診所」也提供「癌症輔助治療」、「癌症病患心理治療與身心靈療癒」、「癌疲憊診斷與治療」這些醫療服務。而近年來國際上有多位自身罹癌的西醫醫師,成功用營養與心靈的力量成功消除癌細胞,可以當作罹癌病友們參考,提高自己成功抗癌的信心與信念。而相關的學理與方法,也已經有嚴謹的科學研究證實,楊紹民院長也希望以「全相醫學」的觀念,幫助每個人都找回自己的抗癌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