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是一位企業家,擁有豐富的事業經驗,卻在長達七、八年的時間裡,被失眠、情緒起伏與疲憊感折磨。他說自己是被診斷為躁鬱症的,但他始終不覺得自己有躁期發作,「我沒有什麼失控的時候啊,我只是睡不著。」他一邊說,一邊用力揉著太陽穴,彷彿試圖壓住無法停止的焦躁。
在長期用藥的影響下,他發現自己的思維變得遲鈍,肌力減退,整個人像是被掏空了一樣。他希望找到一種方法,不只是依賴藥物,而是能真正改善身心狀態,於是來到了這場諮商與療癒的對話。
在過程中,我觀察到他的生活狀態似乎長期缺乏情感交流,可能是因為工作環境的高壓與忙碌,讓他無法好好抒發情緒。而他本人則是一個情感豐富又急性子的人,這種特質讓他無法輕易放鬆,身體與神經系統長期處於繃緊狀態。
此外,他的姿勢與身體狀態也反映出內在的壓力。
這些狀態交織在一起,形成了一種「惡性循環」,使他無法真正休息,也讓躁鬱症的症狀變得更加難以控制。
在過程中,我觀察到個案的肢體活動受限,特別是在被動活動時出現「卡頓感」,這類似於齒輪狀僵硬(Cogwheel Rigidity),一種常見於帕金森症或長期使用某些精神科藥物後的肌肉僵直現象。這種僵硬使得肌肉在關節活動時無法平滑地運動,而是像齒輪般一節一節地卡住,這可能與他長期服用的藥物影響多巴胺調節有關。
除了藥物因素,他的長期壓力、情緒緊繃與不良坐姿也可能進一步加重了肌肉僵硬與動作遲緩,使得他的身體不僅疲憊,甚至影響到呼吸與血液循環。
在與他的對話中,我決定從呼吸法與姿勢調整開始,讓他能夠逐步找回身體的感知與放鬆的能力。
我先指導他進行不同版本的呼吸法練習,包括:
每次初步練習時,我會讓他先練五回合,如果發現有效,再引導他練習到三十回合。剛開始時,他明顯有點不耐煩,甚至懷疑:「這真的有用嗎?」但當他完成第一輪後,他睜大眼睛:「欸?怎麼好像真的有點不一樣?」
除了呼吸法,我也帶領他調整坐姿與脊椎的排列,幫助他打開胸腔、讓換氣更順暢。透過這些調整,他開始發現,自己其實一直處於一種「習慣性的緊繃」,只是從未意識到。
透過姿勢調整與呼吸法訓練,我們不僅改善了他的身體舒適度,也讓他開始重新連結自身的感受,幫助他找回對身心狀態的掌控力。
在治療過程中,他一度露出不耐煩的表情:「我不太習慣這些東西,感覺不像是在『做點什麼』。」這種反應在高壓工作者身上很常見,他們習慣了以「解決問題」的思維來面對生活,但身心的調整並非一蹴可幾。
於是,我告訴他:「這不只是讓你放鬆,而是讓你的神經系統重新學會如何回到穩定狀態。」這句話讓他開始轉變心態,他願意試著去感受,而不只是「完成一項任務」。
練習的過程中,他逐漸發現自己的呼吸變得更深、更長,肩膀也不再那麼僵硬,甚至開始主動調整自己的坐姿。
經過幾次練習,他的變化開始顯現。
他告訴我:「我現在覺得整個人好像鬆了一些,呼吸變得比較順,肩膀也不會一直繃著。」更重要的是,他的心境也開始改變:「這些年來,我一直覺得自己被這個病困住了,但現在感覺……好像我也可以做些什麼來讓自己更好。」
這就是我們希望帶給個案的——不是單純依賴外在的治療,而是讓他找回對自己身體與情緒的掌控感。
這次的案例讓我再次看到,很多長期受情緒困擾的人,並不是真的無法改變,而是從未學會如何調整自己。
許多高壓工作者、企業家,習慣了用理性與控制來面對生活,卻忽略了身體與情緒的連結。他們的焦慮與疲憊,不只是因為生理疾病,更來自於無意識的習慣與姿勢累積出的壓力。
這讓我們不禁思考:
這位個案的改變,是一個提醒——改變並不需要驚天動地,而是一點一滴地,從呼吸、姿勢、覺察開始。當我們願意踏出第一步,身心的平衡就不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