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諮商無感?透過意識重塑,看見問題背後的真正卡點

楊紹民心靈自然診所 • 2025 Apr 12

(本文經本人同意,化名分享)

H 小姐來到諮商室時,她最想釐清的是:「為什麼這次的合作,讓我有這麼強烈的不被尊重感?」這並不是她第一次面對挑戰,但這次的合作,卻讓她特別受傷、特別困惑。
「我試著改變溝通方式,也表達了我的感受,但對方完全聽不進去,甚至沒有想理解。」
她說:「這讓我開始懷疑自己,覺得是不是我不夠好?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?」

但在逐步的引導下,她發現,這並不是單一事件的問題,而是更深層的內在模式正在浮現。

進入諮商室的第一步——感受「安全感」

在討論這次的合作問題之前,我先引導 H 小姐回到最基本的感受:「妳現在感覺到安全嗎?」

這是一個她從未認真思考過的問題。

「安全?呃……我好像不知道怎麼回答。」

我請他她閉上眼睛,試著感受自己的身體,但意識有點飄浮,難以聚焦。

接著請她把注意力放回身體,去感受當下的狀態,看看胃部是否有任何緊繃、壓力或不適。
她開始覺察到,胃部有一股微微的緊縮感。

  • 這裡不只是「胃」,它代表的是第三脈輪(太陽神經叢),與自我價值、行動力、安全感有關。
  • 她的胃部不只是「消化食物」的地方,更是她消化自我價值與外界評價的能量中心。

我請她把手輕輕放在胃上,試著感受那份緊縮,同時也感受手帶給胃的支持與溫暖。

H 小姐胃部緊縮的壓迫感,不只是在這次事件中才產生,在第一次來診所初診時,就已經可以從三項檢測的數據以及楊院長的報告講解中發現,她的消化與吸收需要被關注與照顧。

但直到這一刻,她才發現,這份壓力其實一直都在,而她過去從來沒有真正去碰觸過它。

這正是意識重塑不同於一般心理諮商的地方——我們不只是談論問題,而是透過身體感知 + 情緒探索 + 能量釋放,來解開這些深層的結。

這份「不安全感」從何而來?

這並不只是這次合作的問題,而是她過去的某些經驗,讓這種「不確定自己夠不夠好」的感覺變成了習慣。

當我問她:「這個胃部的緊縮,只有這次合作才出現的嗎?」

她愣了一下,接著回憶起許多類似的經驗——

  • 她曾經在關係中「習慣性退讓」,即使不公平,也很少真正表達憤怒。
  • 她過去的合作經驗裡,常常「想證明自己」,但總是越努力,越感到挫折。
  • 她從小就習慣「壓下自己的感受」,因為她不想讓別人覺得她不好相處。

這一刻,她才明白—這次的合作事件,只是引爆點,讓她開始正視自己長久忽略的內在課題。

喜歡自己 vs. 自我價值——為什麼我總是低估自己?

在探索的過程中,我們慢慢看見一個內在的落差是她能肯定說出自己「喜歡自己」,但當談到對自己「價值感」時,語氣卻變得猶豫且不安。有時候,我們以為「喜歡自己」就等於認可自己,但其實

「喜歡」是一種感覺,「價值」則是我們是否真的相信自己值得被尊重、被看見、被重視。

於是我們透過一個溫和的練習,讓她有機會重新感受:當自己與他人放在同一個天平上時,自己的價值會被放在什麼位置?

那是一段不需言語也不需邏輯的過程,而是從身體與直覺中浮現的微妙訊息。

她開始意識到,原來自己那種「總是默默把別人放在前面」的習慣,早已寫進了身體的記憶裡。

這樣的發現不是要責怪自己,而是一種溫柔的理解

「原來我一直都沒意識到,我其實可以把自己放得更重要一點。

聚焦回這次主題:這次的情緒,是來自過去的壓抑

隨著對內在狀態的覺察逐漸清晰,我們也慢慢將討論拉回這次讓她困惑的合作經驗。

她發現,這些情緒其實不是第一次出現,而是某些早已存在的感受,剛好在這次的事件中被放大了。

於是,我們進行了一段溫和的引導,讓她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整件事
像是換個立場,回顧自己的感受、對方的表現,也像是站在旁觀者的角度,靜靜地感受著那場互動。在這過程中,不需要分析太多,也不需要立刻做決定,而是慢慢從身體與情緒的回應中,感受到那些「一直被壓下來的聲音」。

她開始理解到自己那些說不出口的委屈,其實一直都在,只是過去她習慣了壓抑、習慣了體諒,也就漸漸忽略了「自己是否被好好對待」。

最後,當她回到自己的立場,終於有機會為自己說出一句話。這不只是向對方的回應,更是一種對自己價值的重新肯定。

那一刻,她開始相信:自己值得被尊重,也可以為自己站穩位置。

不只是這次合作問題|如何透過意識重塑,療癒內在卡點?

這堂課程讓 H 小姐明白,她一直以來的「不被尊重」感受,其實來自於她過去累積的壓抑與習慣性退讓,這次的合作事件只是讓這個問題浮現。

結束後,她說:「雖然這次的感受讓我很難受,也有很大的衝擊,但是也讓我可以有機會看到自己重複的模式。」

意識重塑並不是告訴你,不管發生什麼事都是你自己的問題,而是要我們重新看見模式,並且嘗試去轉換新的方式面對它。那些不尊重的對待依然不需要概括承受,而是讓發生的事、面對的人都能成為自己轉變的踏腳石,不只是被影響。

心理諮商可以讓我們釐清問題,但意識重塑能讓我們真正釋放這些情緒與身體記憶,重塑我們的內在狀態

意識重塑課程 vs. 心理諮商,關鍵差異

這次的過程讓 H 小姐體會到,心理諮商和心身整合療癒最大的不同

  • 心理諮商: 透過談話釐清思緒、理解問題
  • 意識重塑課程: 透過身體感知 + 情緒釋放 + 能量調整,讓問題真正轉化

不只是講出來,而是身體、能量與心理同步轉變,才能真正讓人走出來。

如果你也有這些狀況,這堂意識重塑課程可能適合你

  • 總是覺得自己不被尊重,卻不知道怎麼設立界線?
  • 明明知道問題在哪裡,但還是無法真正改變?
  • 嘗試過心理諮商,但覺得還是有某些情緒卡住

這可能不只是「這件事」的問題,而是一個內在模式需要被療癒與釋放

rTMS獨立診間
作者: 楊紹民心靈自然診所 2025 Apr 19
rTMS(重複經顱磁刺激)是一種無需藥物、非侵入性的治療方法,通過磁脈衝刺激大腦特定區域,幫助改善情緒低落、焦慮、失眠、腦霧及自律神經失調等問題。診所提供客製化療程,根據每位病患的需求設計專屬治療方案,並提供充足的休息時間讓身心恢復。rTMS不僅幫助大腦恢復彈性,還能讓病患回到自然的節奏,重拾生活的平衡。
作者: 楊紹民醫師 2025 Apr 19
想像一下,如果真的冷了,會有人畫一件外套披在自己身上嗎? 如果真的餓了,能靠紙黏土捏出的飯菜填飽肚子嗎?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,因為 我們都知道「真的需要」不能只靠「看起來像」來滿足 。健康也是如此。
作者: 楊紹民心靈自然診所 2025 Apr 19
前陣子,兩起與心血管疾病相關的新聞引發廣泛討論,也讓我們再次正視壓力對健康的深遠影響。 2025年1月16日,中華航空董事長謝世謙因心肌梗塞驟逝;同月,高雄市左營分局的47歲許姓警員被發現於家中因疑似心肌梗塞離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