焦慮,也會變成一種疾病
焦慮,現代文明的副產物
焦慮,也許是現代人在生活中習以為常的情緒。股票的驟升遽跌、層出不窮的食安事件、各式各樣駭人的社會新聞、M型化社會帶來的不安與茫然,都會帶來許多人累積焦慮情緒而不自知!
當我們在繁忙的日常中追逐目標,應對壓力,焦慮也會悄然地侵襲、如影隨形地糾纏我們的內心。然而,這並不意味著焦慮就是我們生活的必然。當焦慮變得無法控制,干擾日常生活,甚至影響健康時,它可能已經成為一種疾病——**廣泛性焦慮症(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, GAD)**。
職場壓力,常見的焦慮症誘發原因
小琳,是一名在職場上表現出色的年輕專業人士。儘管她的工作穩定,生活看似平順,但她常感覺內心的焦慮像一條無形的繩索,緊緊纏縛著她每一天的生活。工作中上許多細節都會讓她不安,即便只是一封未回覆的郵件或是主管思索的眼神,她都會想像出最壞的情況。這些焦慮不只在職場上肆虐,甚至蔓延到日常生活中,讓她夜晚躺在床上時,控制不住地反覆思索許許多多令她擔心的事情,直到淩晨還難以入睡。小玲的情緒也變得敏感易怒,甚至出現心悸、呼吸不順、甚至是藥物也控制不了的胃食道逆流。在她最焦慮的時候,她覺得自己的胃部鼓脹不適,整個人處於高度緊繃的狀態。
這樣的情況持續了幾年,小玲才意識到,她的焦慮不是單純的壓力反應,可能是生病了。經過醫師診察,確定她罹患「廣泛性焦慮症」。這種情況並不罕見,事實上,**廣泛性焦慮症的終身盛行率約為5-8%**,而焦慮症門診中的患者,有約四分之一屬於這一類型。
廣泛性焦慮症的患者,對生活中的大小事物有著**過度且無法控制的擔憂**,這些焦慮往往超出實際情況所需。他們可能擔心自己的健康、家庭、財務狀況,或是工作表現,但這些擔心通常都是不成比例的。這種疾病不僅影響心理,還會給身體帶來明顯的壓力反應,例如呼吸急促、心跳加速、胃腸不適、肌肉緊繃等症狀。
女性患病風險是男性的兩倍
通常在20-30歲間逐漸顯現症狀。很多人像小玲一樣,會因為反覆出現的身體不適而四處就醫,但常常在檢查中找不到明確的生理異常,這只會讓患者更加焦慮。
長期未經治療的廣泛性焦慮症,可能會**慢性化**,甚至引發其他精神問題,如**恐慌症、抑鬱症**,同時也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。研究顯示,焦慮症患者的心臟病風險比一般人高出約26%,而心源性死亡(因為心臟疾病而死亡)的風險更是高達48%。
然而,這並不意味著廣泛性焦慮症無法治癒。早期的診斷和適當的治療,可以顯著減少焦慮帶來的痛苦並降低併發症的風險。主流醫學的治療方法包括「認知行為療法」、「藥物治療」、或是兩種方法的組合。而在先進的全人整合醫學服務當中,全相醫學透過身心靈的多層次療法,能夠不僅緩解症狀,更深入到情緒與身體之間的連結,幫助患者獲得長久的改善。
每個焦慮的背後,都有其獨特的故事。與其說焦慮是一種敵人,不如說它是我們心靈發出的信號,提醒我們需要關照自己的內在世界。當我們願意正視這份焦慮,並尋求幫助,我們便能找回內心的平靜與力量。